“還有3天時間,13號機位完成導管架群樁沉樁,然后秦航工2300起錨拖航避風,時間來得及?!边@是2023年3月23日,駐船工程師楊澤在施工船舶秦航工2300上作出的判斷。
作為中廣核惠州港口二海上風電項目開工的首個海上作業(yè),在施工窗口期緊張、項目需要年底全容量并網的背景下,13號風機位順利完成沉樁,無疑為75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注入極大的信心和動力,意義非凡。
在經過船舶動力系統(tǒng)安全檢查、船舶起重系統(tǒng)安全檢查、導管架定位平臺卸船、沉樁液壓錘組拼、導管架定位平臺組裝、導管架定位平臺就位等近8天的施工準備及檢查后,楊澤長舒一口氣,“船長,可以通知運輸船進點了?!庇谑牵瑢χv機里有條不紊的響起了船長的操作指令:“導管架定位平臺就位完成,船舶絞錨遠離,通知運輸船就位”。
一個小時后,現場施工來到沉樁工作前的最后一道質量驗收工序:鋼管樁進場驗收。
踏上運輸船那一剎,楊澤心中既興奮又忐忑。興奮的是一切順利,晚上即可開始翻樁沉樁;忐忑的則是“一切”能否順利還未可知。然而“萬事開頭難”的定律似乎百試不爽,驗收過程中,四根鋼管樁橢圓度超標,最大直徑超過設計要求30mm。
圖紙復核、制造文件復核、檢測人員資質復核、檢測儀器標定復核,楊澤連夜組織施工單位開始了各項懷疑因素排除,為的只是能夠抓住僅剩的3天窗口期。
當一系列嫌疑因素被排除后,時間已經來到3月24日中午,此時僅剩的只有一條:鋼管樁變形導致橢圓度超標。
然而鋼管變形是可恢復的彈性變形還是永久性的塑性變形未知。
現場該如何決斷?剩余的兩天半時間還夠一個機位的沉樁作業(yè)施工,如果賭一把,鋼管樁如果是彈性變形的話,施工能順利完成,帶著榮耀上岸,獲得滿堂喝彩。相反,項目開工“出師不利”,給項目建設染上陰霾。
何去何從?楊澤望著隨波起伏的運輸船陷入了沉思。
“如果是塑性變形,鋼管樁超標直徑不可恢復,插樁時,其能否穿過最大間隙僅有30mm的定位平臺鋼護筒?”
“如果鋼管樁無法穿過定位平臺鋼護筒,在不能回放至運輸船的情況下,秦航工2300拎著長81米、重376噸的鋼管樁避風是否安全?”
“如果是塑性變形,鋼管樁橢圓度將會永久性超標,其承載力能否滿足要求?”
楊澤的思路逐漸清晰,發(fā)熱的頭腦也逐漸恢復冷靜。工程建設從來不是賭出來的,如果沒有對安全質量的敬畏之心,留給“賭徒”的將是無窮無盡“淚滿巾”。
“此次窗口停止施工,問題全部清楚后再接著沉樁”,對講機中楊澤果斷下達了現場管理指令。
于是,船舶回到了錨地,設計院展開了校核,預制廠開始了調查,鋼管樁進行了實驗。經過一系列研究分析后,鋼管樁橢圓度超標的原因得以確定,并增加防變形支撐等措施。4月17日,13號風機位于順利完成沉樁施工,為橢圓度超標問題劃上圓滿的句號。
首個機位的沉樁施工延遲24天,對于窗口稍縱即逝的海上風電建設,有人說太不值了。但是,這24天,換來的是安全質量意識的整體提升是對后續(xù)安全風險的有效預防,樹立正確業(yè)績觀,他不值嗎?或許,我們可以從楊澤的話語中找到答案:“看似是質量問題,但卻處處導向安全結果,安全、質量二者缺一不可。慢就是快,嚴肅的態(tài)度,謹慎的決策,是對項目建設最大的貢獻!”
安全、質量從來不是相對孤立的存在,前者外化于形,后者內秀于心,相輔相成,貫穿工程始終,為建設服務。用實際行動踐行基本原則,才能知進退,善始終,建設出“信得過”的好工程!